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學區藝文氣息濃 Live House成公館、師大文化指標











圖:日前傳出被迫歇業的女巫店,是複合式的藝文咖啡館,除了音樂表演,也會提供場地給其他藝文活動。

學區集中 藝文發展由靜到動


 Live House對台灣樂手、樂迷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如果沒有了,將扼殺音樂樂手文化。」常去Live House的世新大學學生張至寧這樣認為。日前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以「非商業區不得開設PUB、酒店」為由,對女巫店開出多張罰單,傳出女巫店被迫歇業,引起廣大關注,網友也在臉書上發起活動串連,重視Live House在公館、台灣師範大學一帶經營的合法性與重要性。


 公館、師大一帶從7080年代起,交通發展逐漸完善,商店種類越來越多,書店、唱片行和茶藝館、音樂展演空間林立。由於學區集中,藝文風氣頗為盛行,Live House成了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展演地,也是附近學生重要的記憶,著名的Live House包括河岸留言、The Wall(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及地下社會等……。


 河岸留言負責人林正如認為,在台北市發展的歷程中,只有南區是以學區起身的藝文集合地,吸引許多外籍生在此活動。他們聚集時會帶來家鄉的文化和習慣,有了這樣的需求,原本寧靜的咖啡店就開始慢慢轉型成藝文咖啡館,這就是Live House的前身。他表示:「藝文的需求可以分為文字與音樂兩塊,書店和學校能滿足人們對文字的需求,而藝文咖啡館和Live House則能滿足對音樂的需求。」


 從書店、藝文咖啡館一直發展到Live House,是一個由靜到動的藝文活動演進,公館一帶蘊含的藝文能量是台北市最旺盛的,在公館開店十五年的女巫店見證了發展的過程。女巫店負責人彭郁晶說,以前公館師大一帶書店、咖啡店的數量都是用兩隻手就數得出來,但現在不管是外圍商圈或巷子內,都有各種領域、類型的商店,除了帶動人潮,也帶動了這一帶比較青春、有活力的風格。


 她認為公館、師大地區的藝文特質和Live House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有人潮就會吸引表演者,而表演的類型越來越多元,吸引到的觀眾族群也越來越廣。」包括張懸、蘇打綠等知名的線上歌手、樂團,在出道前都曾在女巫店表演過,知名度也隨之提升,彭郁晶笑說,女巫店已經變成一個觀光景點了,很多人都是在外面照個相就走了。

 The Wall企劃經理江季剛說:「就產業來說,離開南區的Live House沒有開起來過。」他認為台灣大學、師大和政治大學的地緣關係是重要的因素,聚集了對搖滾樂有興趣且具消費力的大學生族群,是讓Live House得以在公館、師大一帶生存的重要因素。


圖:The Wall表演散場後,人潮正要散去。

各有特色 期望整體環境提升


 江季剛認為許多Live House彼此是互助關係,不會有衝突,規模不同的Live House正好能提供不同的樂團表演。對此,彭郁晶也表示,因為女巫店在公館偏僻的巷子內,店內空間也不大,所以來客量相當固定,不會受到其它Live House太多影響,且每一家店經營的方式跟吸引的客群都不太一樣,所以不會有互相競爭的問題。


 以女巫店和海邊的卡夫卡來說,因為店內空間較小,且餐飲為主要收入來源,所以音樂的表演相對沒有那麼多,表演曲風也以不插電、鄉村、民謠風格為主。彭郁晶說,其實一直都沒有將自己定位成Live House,而是一家複合式的藝文咖啡館,除了做音樂的表演之外,也會提供場地做其他的藝文表演,例如阿忠布袋戲等等,另外也會給學生當作成果發表、展覽的平台。而河岸留言、The Wall和地下社會主要靠表演營收,所以主流音樂和知名表演團體較多,其中The Wall是公館、師大一帶規模最大的Live House,也是許多國外樂團在台灣的表演地點。


 公館、師大一帶的Live House為該地區帶來多元的音樂文化,也吸引了人潮,為附近店家帶來商機。河岸留言與海邊的卡夫卡旁的永和豆漿是近30年的老店,店員表示,平日顧客大多是公館的學生,但到了晚上或假日,河岸留言與海邊的卡夫卡有表演時,生意都會比較好。附近的便利商店假日夜班工讀生黃郁翔說,假日晚間常有要去Live House的人來印證件、買飲料或菸,生意因此變好,但也常常會有一大群人一起進來,卻只有一兩個人買東西,造成店內壅擠、混亂。


 鄰近女巫店旁有間「女書店」,書店企畫陳雨柔表示,開店已有10多年,和女巫店一直是好鄰居,有時也會有女巫店的客人來書店消費,成為另外的客源。雖然當女巫店有表演時,門外常常會有大批人潮排隊,在店內也都聽得到女巫店表演的聲音,但對書店的生意或經營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或影響品質。


 台北市思源派出所警員表示,Live House會有音樂太大聲及人多吵鬧的問題,有時接獲民眾檢舉,警方口頭勸說後,店家通常會配合,不算是這一區太嚴重的問題。


 林正如認為,現在Live House的經營還是被歸為八大行業,政府的法規規定仍然是A1類,也就是最嚴格的標準,認為像Live House這樣的場所是危險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他舉女巫店為例,他認為Live House的經營需要地域性的支撐,如果法規、環境、觀念都能一起進步,Live House可以吸引更固定的客群,也能走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上。萬一真的必須歇業或遷移,新的客群、新的地點都需要時間再磨合,說不定就因此少了一個有特色的表演空間。


 無可取代的記憶 盼政府修法保障

 

 曾就讀台灣大學的沈玥彣表示,Live House小型溫馨的表演是一般咖啡廳所沒有的,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Live House除了給獨立音樂表演的空間外,也是他大學記憶裡的必要存在,即使現在畢業了,偶而也會抽空回去Live House用餐、看表演,「Live House完全不應該離開公館這一區。」他說。

 世新大學學生張至寧表示,喜歡Live House的表演及氣氛,自己喜歡的團到哪裡表演,就跟到那裡去,所以沒有固定去哪一間。她也表示,Live House是可以讓樂手表演並與樂迷互動的地方,對樂迷來說很有代表性,如果少了Live House,不僅樂迷無法欣賞偶像的演出,也讓音樂創作者沒了表演舞台。

 台灣大學學生郭莉莉表示,因為公館這一區Live House類型的店很多,所以當初就引發自己去看表演的興趣,「Live House算是有帶動公館這一區看表演的人潮吧,身邊很多台大同學都有看Live House的習慣,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像之前女巫店傳出要歇業就有同學會很在意、很難過,所以我想Live House在公館這一區有一定的重要性了。

 政治大學學生王薇寧表示,很多他喜歡的樂團都是從Live House發跡的,就算是國外的樂團,很多來台灣也都只會在Live House表演。「Live House是表演者夢想的舞台,而我需要那些表演者,所以我也需要這樣的地方。」王薇寧也表示,公館師大一帶交通很方便,商圈也很繁榮,相較於同樣是學區的政大,生活條件和環境氣氛就較為不適合Live House發展。

 2011年,台中「阿拉」夜店發生火災,引起大眾關心Live House的公共安全問題。Live House因販賣酒品,被政府視為酒店,與舞場、酒家等行業並列「八大行業」,須移至租金昂貴的商業區才能經營。


 同被歸為八大行業,Live House卻和一般酒店、舞廳有不同的客群、消費方式及經營理念。Live House多依賴門票收入,藝文氣息濃厚,且看表演者多為年輕族群,消費能力有限,對表演的重視也勝於對酒品的需求。

 音樂543站長馬世芳在2009年參加了總統府舉辦的「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為流行音樂產業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中第一項便提到live house適法性的問題:「儘快通過「音樂展演空間」相關立法,統一主管單位。目前中小型音樂展演空間面臨「有法可管、無法可守」的窘境,Live House和八大特種行業被視為同類營業單位,在營業稅、營所稅外,售票演出尚須繳交娛樂稅,層層盤剝,無利可圖,更難鼓勵民間投入。


 政府正視音樂藝文產業,但政策卻使音樂藝文展演空間受到阻礙,間接影響獨立音樂的發展及樂迷支持音樂的本意。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須倚靠政府有更全面的規劃,Live House才能在合法、合理的條件下發展,也給台灣音樂文化產業帶來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