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照不到陽光的種子---安康社區兒童照顧問題


貧窮、斑駁、失序 陰暗的一隅

  老舊的灰色牆面,參差不齊的鐵窗,一排排陰暗的四層樓的建築物,坐落在繁華的台北市文山區,這裡是「安康區」,是台北最大的平價住宅,主要安置了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以及低收入戶一千戶居民,希望能在房價高的嚇人的台北市裡,提供弱勢族群們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

這裡幾乎不收房租,有些住民甚至每月只需繳交275元的清潔費就可入住,對許多低收入戶來說,大大減輕了負擔。


但建築物已年久失修,除了未經修飾的灰色牆面,讓整個社區顯得十分陰暗之外,鏽痕滿布的鐵窗和沒有整理過而糾結的電線都使得房屋的外觀看來有些不堪居民們隨意披掛的棉被衣物和地上的雜物,走過屋子間的巷弄,有時甚至會聞到潮濕的霉味。

此外,社區內沒有統一的對外門禁,所有外人進進出出皆無人管理,只消走上樓梯,便能輕易到達居民的大門,不只偷竊問題嚴重,居民的安全也充滿了疑慮。

社區內有一些沒有住人的空屋,常會吸引民或是蹺課的青少年逗留,無人可管,社工和警察也很難掌握,成為治安的死角。大街上常有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到處遊蕩,也有人在大白天喝酒,使得人們對社區的觀感不佳。


居住在安康社區的家庭以三口以上的低收入戶為主,社區中身心障礙的人口和精神障礙就分別佔了23%5%,另外,由於受到的社會資源不足,這裡有別於一般的家庭結構,往往是單親媽媽帶著孩子,或隔代教養的情形也很多,甚至一家兄弟姊妹都不同姓的情形也是大有可能。


複雜的家庭結構與社區環境似乎並不適合年輕一代的成長,不過目前18歲以下的孩子大約佔了安康社區中30%的人口。在親職功能薄弱的環境下,這群孩子如何像一般的孩子一樣快樂成長?


痛苦的複製 缺少關懷的家庭



  「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代替家庭功能。」今年剛轉入輔導中心當主任,在明道國小執教鞭二十七年的吳麗秋這麼說。從導師到主任,一路走來,她陪伴著安康社區的學童們成長,離開這個社區,又或是回到了原點。



在安康社區成長的孩子,外界長期認為這裡的孩童必然出現性格上的偏差。但吳麗秋認為,文化上的不利,讓父母在經濟上有困難,因此孩子自然無法贏在起跑點,但本質上,他們與其他的孩子並無不同。



「我不認為這些孩子資質比較差,他們只是缺乏照顧。」吳麗秋推著眼鏡,點出了安康社區的孩子們最需要的東西。家庭結構較一般社區複雜的安康社區,那些狹窄的樓梯與黑暗的走廊,藏匿了許多無法暴露在陽光下的故事。


有的孩子因為家中經濟困頓,父母便將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時常對孩子施加暴力,孩子的反抗,使他再度受到家暴。如此惡劣循環,因害怕而造成孩子身心萎縮、自閉與不積極的態度,不信任他人,最後導致偏差行為。


國小時期正值孩子的發育期間,學校老師卻發現有些孩子沒吃早餐就來上課,幾經詢問之下,才發現父母工作繁忙而疏於照顧。社工也提及,有自殺未遂的單親媽媽,因患有憂鬱症,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會對孩子惡言相向,根本無法給孩子適當的照顧。


無論是可能遭遇的家庭暴力、長期無人照顧的狀況。這些都是真正存在並威脅到孩子的問題。


吳麗秋表示,她看著許多安康社區的孩子長大,有位在成長期間長期受到家暴的孩子,為人母後,又將自己所受到的暴力複製在自己孩子身上。這些孩子的眼神時常充滿警戒,每雙眼睛的背後可能都有話想要說,但卻因為無法信任他人而將痛苦深埋心中。


在安康社區的孩子長大後能過正常生活的比率偏低。有些女生上國中就懷孕,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為了領生育補助金,不斷與人發生關係,生下孩子再領錢。這些孩子幼年時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顧,長大後重蹈覆轍,走上父母的歷程,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月光下的陪伴 孩子仍期待溫暖的太陽



學校與許多社會團體利用各種方案,希望能夠補足孩子們缺乏的照顧。社會局委外的愛鄰家庭服務中心,主要針對社會局轉介的低親職功能高風險家庭進行輔導,以兒童及青少年為輔導重點。他們負責安康社區,希望能讓孩子有更多元的未來,阻斷惡性循環,改善他們的生活。社工陳督導把服務中心的功能比喻為播種,他們希望能在孩子性格發展的初期,給他們好的養分,讓他們能夠脫離目前的社會階級。


社工表示,接受輔導的孩子知道自己環境不好,所以也會想要努力改變現狀。她提到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姊姊患有精神疾病,媽媽同時必須工作與照顧孩子,因此女孩便下定決心要成為護士,照顧姊姊分擔媽媽的負擔,最後也順利考上護理系。



但目前愛鄰協會的社工人數,無法負荷安康社區個案件數,平均每位社工須負責至少20件個案,使得輔導的家庭與孩子所受到的服務被稀釋,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學校教育的部分,為了讓這些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與關懷,明道國小實施了「夜光班」的課輔活動,從放學後一直到晚上八點半,針對沒人可以照顧的孩子進行輔導。


然而這個由教育部和教育局分攤經費,由關懷與愛心組成的夜光班,推行時也發生了許多困難。「家長不來接,打家裡電話不是沒接電話就是停話中。」吳麗秋無奈表示,更有學生家長叫學童自行回家。雖然距離不到兩百公尺,但孩子的安全,誰來負責?為此,許多希望能夠繼續在夜光班的孩子,不得不被迫退出夜光班。


除了社會局委外的愛鄰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團體外,其實政大的慈青社也在安康社區深耕了八年,主要的工作即是陪伴這些在社區中,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



擔任安康社區九所學校慈青的總召集人,政大國貿系邱瑞穎同學表示,慈青每月舉辦一至兩次的大安康活動,即是針對社區小一到小六的學生所設計的團康或是上課,不過不論是陪他們畫畫,講故事,或是進一步邀請家長前來做三明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陪伴孩子。



但愛鄰家服中心人手不足的問題,以及夜光班遭遇的困難,也同樣發生在慈青這個以陪伴小朋友為宗旨的社會團體。邱總召也不諱言地說,其實所有活動都得事先通過家長這一關,有時家長就會以各種理由推託婉拒,如此一來,慈青的美意也就無門可入。



政大慈青在安康社區服務以來,面臨了許多轉變。一開始,他們希望服務行為偏差的國中生,但是青少年的性格逐漸定型,因此,他們選擇從小陪伴孩子。



當提及活動施行的狀況,他也難掩失望地說,因為人手不足,常常遭遇停擺。社員林逸凡同學也表示,這就是社會團體的問題,因為與小朋友相處的人來來去去,「也許對於這邊的孩子來說,有一個永遠的朋友勝於短暫的陪伴。」。


告別陰影 陽光來了嗎?



  雖然安康社區的孩子,有扭轉自己人生的機會,但面臨到的許多困難,使得他們無法順利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懷。對於這樣的困境,愛鄰社區的陳督導說,政府應該想辦法增加社工的人數,使得孩子的輔導能夠更多元、更有品質;另外,社會團體對孩子們及家庭的輔導,也應以長期為目標,因為與居民建立關係和互信,需要很長的時間,社會團體的來來去去,使居民常需要面臨分離與服務的中斷,短時間的進駐,並不能真正深入問題核心,無法有效解決居民的困境。



  陳督導也認為,安康社區的孩子在課業上的表現整體而言並不好,但外界不能只以課業上的表現為標的來評斷孩子們的好壞,應該盡量讓他們接觸到更多面向的知識技能,使他們發現自己的專長,從中得到成就感,並找到自己適合的路。才不致於在學業成就低落的情況下,誤了自己的人生。

  社會局的社工也建議,社會團體應該直接進駐校園中,與學校合作,在孩子的上課時間進行輔導,才不致面臨家長不讓孩子參與活動的困境。

  貧窮與不健全的家庭,為安康社區孩子的成長帶來許多困難,儘管目前許多社會團體與學校都致力於幫助這些孩子們,但這些資源仍然有限,且遇到許多施行上的困難,若要根本解決安康社區裡孩童的困難,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