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完成這次的期末專題,大家一開始分頭聯絡LIVE HOUSE、訪問,最後為了找到居民、LIVE HOUSE顧客的意見,4個人決定親自到公館尋尋覓覓。
一開始鎖定女巫店、河岸留言、THE WALL及海邊的卡夫卡。由於海邊的卡夫卡認為自己是咖啡廳,跟LIVE HOUSE無關,不認同拿卡夫卡的經營模式與LIVE HOUSE相比,因此電話預採後就放棄訪問海邊的卡夫卡了。在女巫店的部分,連絡過店家後,由店長直接回播進行電訪,順利得知一些LIVE HOUSE現況,包括LIVE HOUSE並不想侷限自我,仍是希望⋯⋯有多角化經營等。我們也得到面訪河岸留言店長的機會,由組員親自到河岸留言,一邊聽老闆彈吉他,一邊聊河岸留言的經營理念以及過去現在。很碰巧的,THE WALL的負責人要到政大,我們便在政大就近面訪,雖然時間較晚,但仍是產出許多重要資訊。
到了去公館尋覓店家及居民的日子,是個無風的夜晚。本來以為店家及居民會對旁邊有LIVE HOUSE有很多意見,可能是帶來生意、影響生意或是出入人群顯得複雜等,但訪問到的店家大多很平和,對LIVE HOUSE的存在沒有太多意見和想法,也對LIVE HOUSE帶來商機沒有肯定或否定答案。和預設的答案不同,採訪就變得很難進行,居民除了對LIVE HOUSE沒有特別想法外,所給出的意見也差不多,讓訪問很難深入發展,撰稿較不容易外,還需更改本來預設的面向。
採訪遇到瓶頸後,四個組員決定坐下來吃飯好好思考。很幸運地,吃飽重新出發就遇到了好的受訪者。我們從河岸留言走向女巫店,因為等不到從女巫店出來的客人,決定到隔壁女書店再次訪問店家想法。
在女書店工作的兩個女生,一位是政大畢業的學姐,另一位則是喜愛LIVE HOUSE表演的學生。學姐相較於剛訪問的其他店家,較有關注LIVE HOUSE動向,也對LIVE HOUSE開設在自身店家旁有較具體明確的答覆。另一外常去LIVE HOUSE的世新大學學生則告知我們LIVE HOUSE的重要性及不可取代性,並提出「次文化」的概念,為我們的新聞面向注入新觀點。
隨後我們又在路上找到從台大畢業的學生,從他口中知道LIVE HOUSE是大學記憶的一部分。再從組員們身邊喜愛LIVE HOUSE的同學找起,去訪問他們為什麼喜愛及覺得LIVE HOUSE為什麼重要等問題,順利的完成所有訪問。
整體而言,這次專題報導的時間有點趕,從聯絡店家、訪問到直接去公館找人採訪等,但一切也都在計畫中如期完成。我們在臉書上開設了「昌德不要再叫我們寫作業了!!」社團,大家可以在上面發表任何最新進度,包括訪得到或訪不到店家,預計哪時候採訪、哪時候交稿,也可以在上頭討論分工及心得分享等,臉書實著實成為新一代的便捷好工具!
那我要在臉書上開設一個「就是要叫同學多多練習採寫」的社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