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傳統市場的紅豆餅阿嬤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小市場大革命 打造西湖新風貌
【記者/陳冠妤 台北報導】
「市場如戰場」,攤販間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前來用餐的人潮,每到中午,即是西湖市場內的店家們最忙碌的時刻,老闆一邊忙著算客人的錢、一邊忙著招呼其他客人,七手八腳的應付每個前來消費的客人。
因為地理位置上的優越,西湖市場享有豐富的客源,除了原先西湖文教區內的居民外,對面即是新興的內湖科學園區與金融園區,中午休息時間,美食街裡多半都是前來用餐的上班族。再加上市場與美食街的結合,讓不論是前來採買的婆婆媽媽或者吃飯的上班族,無須東奔西走。相對於一般的傳統市場,西湖市場翻新後增加了許多年輕一輩口味的店家,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
現今的西湖市場,位於西湖綜合大樓內,由一樓生鮮市場與二樓美食街組合而成。西湖綜合大樓落成於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九日,原先的西湖傳統市場為一層老舊的RC建物,民國九十四年配合捷運內湖線西湖站聯合開發規畫,整個傳統市場遷移到西湖國小周邊搭建的臨時棚營業,直到九十八年完工才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現代化的模樣。
鄰近地區的住戶張小姐表示,對於這項建設她本身沒有意見,只是心裡總會有一點擔心是否會像建成圓環一樣變成蚊子館,這樣就會失去很多從前就建立起情感的店家,好吃的小吃攤也會因此而離開西湖地區很可惜。但是現在看到市場可以經營的那麼成功她也很開心,從以前到現在她都是西湖市場的忠實顧客,她以後也願意經常去購物。
西湖市場的轉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方便、正面的,設施皆被妥善規畫,使用上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或不便。但西湖市場集中管理經營之後,原先與傳統市場相連的二八五巷人潮開始減少,張小姐也表明自己因為新的西湖市場建構的還不錯所以就去逛二八五巷的次數較以前來說相對減低。
當兩邊的生意人潮落差越來越大,這個對多數人而言成功的建設,便擠壓到少數人的經濟來源。到底周邊的商家以及顧客們對於這項建設是抱持著怎樣的看法呢?如此不平衡的消費狀況有沒有辦法改善呢?以下是就內外商家與顧客所做的分析報導,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討。
【記者/陳千聿 台北報導】
西湖市場位於西湖綜合大樓中,為台灣第一個和捷運共構的市場,它分為美食街和傳統市場兩區,美食街在二樓,而傳統市場在一樓。有別於一般戶外的傳統市場,多數西湖市場的商家認為,在室內的環境比較好,不論是衛生或空調等,都比在外面令人感到舒適。
綜合大樓的現址原為戶外傳統市場,但為配合捷運內湖線的興建,傳統市場需遭拆除,而當地攤販可自由選擇先至臨時攤位營業,待綜合大樓興建完工後搬進室內,或是直接將攤位頂讓。一樓傳統市場內攤販「家賓水果」的老闆表示,她原本就是這裡的攤商,民國九十四年八月時,因為捷運計畫搬遷至臨時攤位,並於九十八年六月正式進入西湖市場。而目前傳統市場內還是搬遷進來的舊攤商居多。
老闆:「這裡比外面乾淨,夏天也比較涼,客人也會比較想來,所以生意變好了。而且搬進來租金還是一樣,攤位也沒有變小。」
雖然在綜合大樓內設攤環境比較好,仍有攤商認為在室內生意反而變差。「福記菜攤」的老闆表示,因為在西湖綜合大樓旁邊有條小巷,那裏聚集了攤販形成小型傳統市場,在室內的西湖市場反而被獨立、分隔。附近居民逛市場時便不會想特別走進大樓,客源因此分散。老闆:「雖然客源少了,但還是喜歡在室內,因為夏天外面很熱,舒服比什麼都重要!」而當地雖鄰近內湖科技園區,但科技園區的員工很少在此買菜,他們多於二樓的美食(熟食)區吃午餐,對一樓傳統市場的生意並無助益。
魚攤老闆則表示她是少數在大樓蓋好後才搬進來的「新居民」。她先前在石牌設攤,但因發生車禍而休息了一陣子,期間不少熟客流失,來這裡是為了開發新客源。雖然她來此只有一年的時間,但已經有固定客源了。除了有達到原本的目的,老闆也為這裡的好環境感到開心,「室內有空調,不只老闆、客人舒服,生鮮也不容易壞掉。」老闆說。
【記者/溫耘安 台北報導】
西湖市場二樓是融合傳統小吃和創新餐點的美食街,古早味麵店、披薩、拉麵、鬆餅和現榨果汁應有盡有,少數店家已在西湖傳統市場擺攤二三十年,改建後,店家普遍認為生意沒有明顯變化,但衛生條件較佳,而乾淨明亮的座位和空調設備也吸引不少附近居民和上班族前往。
多數店家十分滿意現狀,也有當初傳統市場來的店家因為生意沒有變特別好,便認為和當時沒有差別,他們覺得環境變乾淨且有空調做起生意來比較舒服,但也有人認為冷氣不夠涼,多次向政府反映卻都石沉大海,麵攤老闆:「政府裝的都是『兩光牌』冷氣啦!都不會涼,反映也沒有用啦!」
民國九十七年四月於此綜合大樓旁興建完成「臺北市內湖科技園區服務大樓」,西湖市場美食街成了內科上班族用餐的好去處。賣「客家粄條」的老闆娘表示:改建後,生意雖沒有明顯起伏,客源變化卻很大,從前在傳統市場客人大多是來買菜的過路客或者專程前來的熟客,現在少了過路客,多了內科的上班族。
美食街內的攤位皆是向政府承租,由於建設前有和政府講定,因此搬入室內後房租並沒有上漲。此外,店家可自行進行頂讓,隨著客源年輕化,創新食品入駐,年輕人多半選擇多變的套餐或者西式的披薩、鬆餅……,從傳統市場時期擺攤直到現在的小吃越來越少,這些小吃的招牌上多半沒有店名,只有攤位編號和樸素的菜單,但他們真材實料的道地口味,是吃了一二十年的老客戶不變的選擇!
【記者/侯彤 台北報導】
中午吃飯時間,大樓的美食街裡聚集了許多準備用餐的人們,美食街裡充斥著各式美食的香味和老闆們的叫賣聲。西湖綜合大樓目前只有兩年歷史,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卻改變了附近居民的生活習慣。綜合大樓一樓是原本從外面臨時棚搬進來的傳統攤販,二樓則是原汁原味的美食寶庫。在二樓美食街用餐的附近鄰居陳媽媽說:「年輕小孩都要吹冷氣了,更何況是上了年紀的太太,比較喜歡現在這個樣子。」
西湖綜合大樓後面的小巷子裡還有一條傳統市場,當地居民表示,因為綜合大樓內的市場內食材並不是那麼齊全,所以還是會在外面傳統市場購買,但還是贊成這棟大樓的落成,畢竟大樓內還是比較乾淨舒適。在大樓裡的顧客說:「不會特別選擇大樓裡的店鋪,真的要買東西還是會選擇自己習慣的老店鋪」。
當我們問到會不會很想念過去的用餐環境,客人們有致一同的認為,二樓美食街裡的店鋪裝潢純樸,且都是過去舊有的老字號,對他們來說這裡的人情味有增無減,三五好友來到大樓用餐,可以在涼爽的環境裡用餐聊天,不用被天氣或是蚊蟲影響干擾。
【記者/劉于榛 台北報導】
西湖市場二十多年來從路邊攤到與捷運共構的現代化大樓,被稱之為「蛻變最多的傳統市場」,但對於這棟新蓋的綜合大樓,還是有許多不同的聲浪出現。六月十八號炎熱的中午,位於原本傳統市場而沒有搬進新大樓的一些店家告訴了我們他們願意留守在這裡的原因。
有著這麼一家菜攤,人來人往幾乎都是老客人,小小的攤位蔬果種類並不多,數量也是當天賣完就沒了。賣了一、二十年的老闆說新蓋大樓之後,市場被分散,生意一定會受影響,但是也沒有想過要進去大樓裡面賣,因為排水差容易生蟲、空調也不夠強。另外一家水果攤則說:「如果想過要進去就不會在外面擺了」。
巷子的另一邊,捷運站出口正對面,也是有一家老招牌的紅豆餅店。阿嬤說因為路變多了,所以往來這條巷子的人變少了、來逛傳統市場的人也變少。近年來西湖地區的進步以及綜合大樓的新建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生意也沒有比較好。
一位住在附近、正在逛市場的小姐表示,現在新蓋的大樓比較乾淨,也吃過那裏的美食街,市場及大樓都會是他採購食材的地點,原則上是不反對新建的綜合大樓的。
留守在傳統市場的人們,無論是店家或是顧客,都有他們自己的理由。或許有些是迫於無奈,或許有些是地緣關係的依賴,甚至是日新月異的發展可能影響了他們的生意,但重要的是他們都留下來了,保護著這個傳統市場段殘的碎片。
也許轉型仍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湖市場的進步確實為傳統市場的未來開啟了新的一頁。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金屋藏焦 ─ 都市更新的美麗與哀愁 之四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文山區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推廣(二)
文山區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推廣(一)
生命教育課程自民國87年推行以來,今年已步入第13個年頭。政治大學生命教育服務社副社長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人事組專員王俊民表示,當年缺乏教授生命教育課程的師資,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站出來在社區訓練願意投身的家長,而文山區正有不少自願成為先驅的家長。
王老師認為,因為文山區物價相對較低,而且又是文教區,許多年輕父母因此選擇定居文山區,而這些家長除了較注重孩子的教育以外,自己也相當願意投入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許多政大的畢業生也會繼續留在文山區服務,不只是回饋母校,更是回饋社區。使得文山區在整體而言,對於生命教育的推廣是較廣泛接受與重視的。
時代打造新面貌 茶館風采多元
【記者李政霈台北報導】
現在來到貓空,不止有傳統茶館可以供君選擇。因為時代改變,貓空的茶館也開始有了不同於傳統的樣貌,許多有特色的茶館紛紛出現,擄獲許多消費者的心,也帶領大家認識不同的貓空。
在貓空有許多年歷史的傳統茶館,一直是許多遊客的選擇,可以認識最傳統的茶文化跟泡茶藝術。一踏入在貓空有二十二年歷史的「邀月茶館」,便能體會到古色古香的氛圍。老闆張立杰是貓空土生土長的子弟,也見證了貓空這幾年的轉變。為了能夠讓邀月茶館能在傳統的樣貌中吸引新的族群,張立杰設立了Facebook的粉絲頁,希望能夠透過網路,讓更多人認識邀月茶館,同時也把想作的事情融入茶館經營,「這樣比較有效率,也比較有動機。」張立杰表示。傳統的茶館,其實也可以有新的氛圍,吸引年輕的消費族群前往。
在貓空嘗試新式茶館──Cafe'巷
在貓空嘗試新式茶館──Cafe'巷
【記者廖云瑄台北報導】
從貓纜步行約10分鐘,有一家顯眼的西式茶館。不同於傳統茶館,Café巷的茶點及裝潢,都引進了新的元素。除了能享受傳統自行泡茶的樂趣,Café巷也提供冷泡茶系列及西式餐點。在貓空眾多傳統茶館中,Café巷可說是十分「另類」。
早期貓空地區的居民幾乎都以種茶維生,老闆張銘松的父母也不例外。除種茶外,張銘松家也同時經營卡拉OK店,即是Café巷的前身。張銘松之前曾在藥廠工作,至於為什麼會開始經營Café巷,張銘松表示,當時很多鄰居都嫌卡拉OK店太吵,再加上,自己突然開始想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而家裡剛好種茶,就將原本的卡拉OK店改成Café巷。從裝潢設計、茶葉品質控管到店內機器桌椅維護,都在張銘松的管轄範圍內,他想開一家有別於傳統形式、融合西式元素的茶館。他說:「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就努力去做,試著擺進自己的想法去經營。」
白色的牆面上畫滿了典雅的黑玫瑰,室內的塗鴉及動物小玩偶則增添了些許活潑的氣息,店內的矮沙發更有著溫馨悠閒的氛圍,藝人郭靜的MV《嫁妝》即是於此取景。張銘松表示,店內的裝潢全都是他本人設計的。Café巷採用較西式的設計,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在貓空眾多傳統茶館中獨樹一格。他們提供現成的冷泡茶,但也同時提供熱茶,保有顧客自行泡茶的樂趣。
因為家裡種茶的關係,張銘松對茶非常的了解。他除了經營Café巷之外,還自行開發茶葉品牌,目前在某些百貨公司及有機超市都有販賣。張銘松表示,這些茶都是經過嚴格的控管,有認證標籤的,而Café巷店內也有販賣。店內架上擺著一罐罐紅色的小鐵盒,就是張銘松所販售的茶葉。
Café巷顧客的年輕層較年輕,大部分不懂得泡茶的技巧,即使買了品質良好的茶葉,也不一定能泡出好茶。因此,張銘松另外製作泡茶說明簡介,讓顧客無論是在店內泡茶,或是買茶葉回家沖泡,都能泡出一壺好茶,簡介中包含水溫、沖泡方式、沖泡時間等都有詳細的解說。他希望顧客不只是喝茶而已,還要更認識茶。從茶葉的時尚包裝,到自己製作的說明簡介,張銘松都秉持著創新的想法。
開店初期,張銘松的父母不太習慣這種新式茶館,但時間一久,看生意也都不錯,他們才逐漸能接受,有時還能看見他們在店內幫忙。張銘松表示,經營Café巷的過程都還算順利,並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阻力,較麻煩的部分就是雜事很多,時常要到處奔波。但他以一種玩樂的方式去經營,不想太嚴肅,同時期望能帶給顧客一點與傳統茶館不一樣的體驗。
舉杯邀明月 暢遊貓空傳統茶藝館
舉杯邀明月 暢遊貓空傳統茶藝館
【記者王奕琪/台北報導】
貓空以茶聞名,如果想品嘗道地的鐵觀音,就千萬不能錯過已在貓空地區營業22年的「邀月茶坊」。明亮的大紅燈籠,純樸的木製桌椅,邀月秉持著傳統的茶藝館精神,歡迎每個前來拜訪的遊客。
邀月茶坊當初也是從傳統的茶園逐漸轉型成休閒茶坊的,現今店內的座位區,都是由一片片的茶園開闢而成的。作為傳統茶藝館代表的邀月茶坊,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逐漸新增許多科技化的設備,以因應年輕族群的需求,例如:官方網站的客服信箱、或是Facebook的粉絲團,這些都是在第二代老闆張立杰先生的推動下,設立起來的。
張立杰從小就在貓空長大,也伴隨著邀月一同成長。原先的他並沒有繼承邀月的想法,只是想依循自己的想法,向網路科技業發展。但是在父母逐漸年邁,決定退休之際,張立杰先生發現如果自己沒有接棒的話,邀月很可能就不再是他的家了之後,他才決定接手邀月,張立杰笑說:「雖然他們說會支持我做的決定,但我心裡知道,他們其實是希望我繼承邀月的。」
繼承了邀月茶坊之後,張立杰除了將邀月傳統的茶藝館精神延續下去,也積極邀月讓變得更加活潑,而不僅僅只是一家制式化的茶藝館而已。張立杰與他的父親便在邀月的姊妹店「映月茶坊」中嘗試加入西式的餐點,例如:花果茶、鬆餅等等。張立杰說:「這些都是在傳統味濃厚的邀月裡無法輕易嘗試的,所以我們就先在映月試試看,再慢慢讓邀月的客人也能接受這樣的餐點。這樣來邀月的客人也能多一種享用茶品的方式。」
提到貓空,當然不能漏掉貓纜對於茶藝館的影響,在貓纜營運的初期,出乎意料的,生意並沒有變的比較好。張立杰說:「原先以為纜車是一個輔助的交通工具,能帶來更多的客人,沒想到它反而變成了主要的觀光景點。」並且由於貓纜興建後,政府實施交通管制,禁止路邊停車,讓開車載著一家大小的遊客減少,大多也是走馬看花,享受一下搭纜車的感覺,不一定會願意花時間到茶藝館泡茶聊天。
邀月也積極解決,因為貓纜導致生意下滑的問題,例如:爭取遊園公車的抵達和班次的增加,或是新增臨時停車的空位等等。除了這些之外,張立杰也努力經營著網路社群的宣傳,讓民眾能夠透過更多元的管道了解邀月以及貓空的茶藝館文化,讓傳統的老店面,也能透過新興科技的方式讓社會大眾知道它們的美好。
運載新挑戰-貓空纜車對貓空的改變
【記者 朱惠君 台北報導】
位於台北市近郊的木柵山區,以獨特的鐵觀音茶聞名全台。民國七十年代,因時任台北市市長的李登輝規劃而推行觀光茶園,也連帶的造就了貓空山上茶藝館的興起。「當時山上四處可見茶藝館,全盛時期更多達七、八十座茶藝館同時經營」木柵觀光茶園社區協會前理事長李彩鳳說。
貓空地區的茶藝館文化發展迄今已近三十年,以傳統的茶具沖泡茶葉、佐以茶點,和朋友相聚、聊天,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近年來,隨著貓空纜車的興建、營運而帶來的人潮,使得貓空纜車站周圍出現新興的商圈,不同於傳統茶藝館的飲食習慣,如咖啡、下午茶,也隨著看準商機的新式茶坊進入貓空。貓纜的興建,不僅帶來新式的茶坊,也連帶的使得消費習慣的改變。
說起貓纜營運後的改變,在當地成長並經營茶藝館十餘年的清泉廣場老闆張木新感受深刻,張木新說:「貓纜蓋好之後,很多人來貓空就只是為了搭纜車,只在纜車站附近消費,反而沒有走進真正的茶館好好的坐一下」。
他也認為貓纜帶來的假日人潮,是讓附近許多原本只賣茶和茶點的茶藝館開始供應正餐的原因或是改變經營型態的原因。訪問許多茶館後,許多店家也持相同的意見。表示纜車興建後,因許多人不再開車上山,使得貓空停留時間的縮短,對於能夠快速的用餐、餐點的變化性也有更多的需求。
貓纜進入貓空後不論是新的飲習文化或是消費習慣的衝擊,都使得原有的茶藝館文化,面對了新的挑戰和改變,貓空地區的茶藝館也因此展現了許多不同的風貌。
文山憤怒鳥飛翔旅行~怡健篇
經過這次的考驗,關於都市更新這個時有所聞的議題,終於有了不膚淺的認識,在進行這份作業之前,不太諒解這個計畫一拖再拖的原因,原以為是政府沒有效率,但深入這份作業,走出校園和電腦螢幕前,透過訪問,了解到問題不只是單向的,而是多面向的,誠如我們訪問過的里長表示,都市更新需要好的配套措施,政府還有改進的地方,但是,在居民的態度和建商的利益衡量之中,我們發現事情不是這麼的簡單,在一項計畫之中,不同的意見都可能成為重要的議題,讓計畫執行有了挑戰,所以,能夠了解事情的全面是很重要的,傾聽多方的聲音,訓練自己有廣闊的視野,是我在這份專題之中得到的重要啟示。
里長對於都市更新的推動不遺餘力,這是執行一方積極熱觀的表現,但是,接受都市更新的居民,他們的感受和里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為中間建商的利益衡量,所以立場不同,目標自然也不同,才發生都市更新原地打轉的情形,即使政府推出容積率提高,試圖營造建商居民雙贏的局面,仍然有困難,每個住戶考量的因素都有差別,或許,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和數次的爭論才能解決。
再者,這次學到了走出校園這項舉動的重要,也就是實地去一個地方,而不是呆滯地看者螢幕在腦海中構築縹緲的觀點,訪問時看者受訪者的眼神與手勢,說起一段故事時的眉頭深鎖或者微笑,會發現自己接收到的訊息不只是語言而已,還有夾帶於語言之中的情緒張力,確確實實地了解一個人的想法,這種機會,假如不是經由採防這項舉動來體會的話,是沒辦法了解的。
最後,對於都市更新,我是還有收成的期待,但,經過這次採訪後,寧可更新計畫審慎執行,也不願見到衝動執行後,一處處無人居住的房子,規劃失敗的街道,以及向政府抱怨民眾。期盼都市更新的順利,讓市民幸福快樂,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這個計畫,才不會失去判斷的依據,並從中學習,我得說,這次的專題使我受益良多。
文山憤怒鳥飛翔旅行~智凱篇
一份土地一份情
從想要做這個題目到開始做這份調查報導,從不了解都市更新到稍微了解都市更新,從不了解文山區,也漸漸的熟悉了這個區域。
訪問里長,當地居民都有一定的困難,最主要的其實是都市更新廣大的範圍讓我很徬徨,若沒有以一個問題的切入,不夠明確的主題,我們的能力將無法負擔這樣子的主題,我發現在過程之中,可以慢慢了解許多事情,居民和里長間的想法落差,建商和居民間的心結,最後是世人心中的普遍的一個概念:「大家都是貪心的。」
在寫調查報導的過程中真的會學習到許多自己不了解的東西,都市更新、買斷、賣斷、權利變換等平凡但對我們來說的專業字眼,也慢慢在我們鍥而不捨的追問下一步不了解,最擔心的是,老師說,不要怕問別人問題,但我卻很擔心,受訪者會以為我們沒做功課,但是,發現自己居然慢慢了解他們「所說的話」,是一件很享受的過程。
在炙熱的柏油路上,頭上頂著大太陽,我們五人,實際走訪了景仁里,訪問了居民,訪問了里長,詢問了店家,我感覺我是比較站在居民的立場的,我試著體會需都市更新區域居民的心情,一棟棟的老舊公寓倒下,熟悉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嶄新華麗的新房子,但,豪華的背後,犧牲掉的是鄰里互相往來的人情,相聚在老樹下喝茶聊天的休閒,和心中對土地的長久記憶。
挖土機鏗鏗鏘鏘的挖著,水泥無情的灌入被挖空的地基,在一座座的新式房屋的背後,每一家每一戶,都有著一個故事,有著一段記憶,有著一份情,只要,我們願意聆聽。
文山憤怒鳥飛翔旅行~其祐 明慧 婉茹 篇
吳其祐
首先,我們是採訪里長,但里長因為事情很多,所以我們很晚才採訪到他。但還好里長人很健談,提供我們很多景仁里都更的資料,讓我們對複雜的都更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而居民的採訪,由於里長不太願意提供我們居民資料,所以我就去找我們家附近的居民幫忙。而第一位民眾由於是一個外省的伯伯,以至於沒有很聽懂我說的都更,更遑論要接受我的採訪,這讓我覺得都更這項議題,或許很多人都有聽沒有懂,就傻傻的被牽著鼻子走,而進行了都更;第二位居民,本身對都更有做資料蒐集的動作,所以對都更有蠻深的了解,我們問的問題,他都能詳細流暢的回答我們,讓我們收穫很大。
藉由這次的專題報告,讓我了解到都更其實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雖然說官方有提出一些獎勵的政策,試圖想要促進都更的推動,但對民眾來說,這些政策似乎都沒有幫助到他們,反而是圖利了那些建商,而無力抗衡那些大組織的民眾也只能無奈的選擇妥協。
林明慧
在做這個作業之前,其實我對都更一直是一知半解,認為都更是政府的美意,既可以換到新房子,還可以使土地增值,為什麼還會有人反對?
訪問過程其實有一點不順利,里長很忙,所以比較晚開始採訪,再加上我們必須自己找居民,整體的訪問比較晚起步。不過因為其祐住在景仁里,幫忙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不過,都更處和建商的訪問卻碰到瓶頸,都更處需要我們正式致函才能前往採訪,不過礙於時間限制,所以我們以網路資料來補充。至於建商的部份,因為採訪居民的居住環境尚未執行都更,沒有建商負責,所以比較困難。
採訪完後,最大的想法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兩面刃,政府和民意想法落差甚大,而建商和居民的認知也是天差地遠。一個政策,不僅是要解決眼前的問題,也需要顧慮到未來,和真實的心聲。沒有好的政策執行,再好的想法也是流於空談。
林婉茹
由於吳其祐期中報告是做居家的都更,所以我們毫不考慮的選定這題目,而同時因為其祐的「牽線」,所以進展速度不會太慢。然而在採訪里長時碰到大問題──說的內容我十之八九聽不懂,因為里長用了很多專業名詞,再加上課前沒做充足準備,抱著先到現場聽聽再照著里長的話提出問題之心態。只沒想到里長訴說時,我完全摸不著頭緒,44分鐘的採訪可謂一頭霧水,事後經由同學的再解釋和重聽錄音內容才都釐清。原先以為寫不出稿,但一再聽錄音與上網搜尋資料後,最後成功了寫出1200多字的里長稿,這是當初想也想不到的事,也因如此對於都更也有較深的認識。比較遺憾的是沒有採訪到公家機關(相對的我們也輕鬆許多)、少了一個觀看角度。經由這次經驗也學到了如何選擇採訪對象、抓住一提衝突點來發揮新聞價值。
金屋藏焦 ─ 都市更新的美麗與哀愁 之三
但是,居民和建商之間常常會有認知上的落差。這位不願意具名居民舉例說明,假設一棟房子原本有四戶,所持有的土地也就是四分之一,但是當建商蓋了十四層樓,以
金屋藏焦 ─ 都市更新的美麗與哀愁 之二
金屋藏焦 ─ 都市更新的美麗與哀愁 之一
照不到陽光的種子---安康社區兒童照顧問題
貧窮、斑駁、失序 陰暗的一隅
老舊的灰色牆面,參差不齊的鐵窗,一排排陰暗的四層樓的建築物,坐落在繁華的台北市文山區,這裡是「安康社區」,是台北最大的平價住宅,主要安置了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以及低收入戶近一千戶居民,希望能在房價高的嚇人的台北市裡,提供弱勢族群們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
這裡幾乎不收房租,有些住民甚至每月只需繳交275元的清潔費就可入住,對許多低收入戶來說,大大減輕了負擔。
但建築物已年久失修,除了未經修飾的灰色牆面,讓整個社區顯得十分陰暗之外,鏽痕滿布的鐵窗和沒有整理過而糾結的電線都使得房屋的外觀看來有些不堪;居民們隨意披掛的棉被衣物和地上的雜物,走過屋子間的巷弄,有時甚至會聞到潮濕的霉味。
此外,社區內沒有統一的對外門禁,所有外人進進出出皆無人管理,只消走上樓梯,便能輕易到達居民的大門,不只偷竊問題嚴重,居民的安全也充滿了疑慮。
社區內有一些沒有住人的空屋,常會吸引遊民或是蹺課的青少年逗留,無人可管,社工和警察也很難掌握,成為治安的死角。大街上常有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到處遊蕩,也有人在大白天喝酒,使得人們對社區的觀感不佳。
居住在安康社區的家庭以三口以上的低收入戶為主,社區中身心障礙的人口和精神障礙就分別佔了23%和5%,另外,由於受到的社會資源不足,這裡有別於一般的家庭結構,往往是單親媽媽帶著孩子,或隔代教養的情形也很多,甚至一家兄弟姊妹都不同姓的情形也是大有可能。
複雜的家庭結構與社區環境似乎並不適合年輕一代的成長,不過目前18歲以下的孩子大約佔了安康社區中30%的人口。在親職功能薄弱的環境下,這群孩子如何像一般的孩子一樣快樂成長?
痛苦的複製 缺少關懷的家庭
「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代替家庭功能。」今年剛轉入輔導中心當主任,在明道國小執教鞭二十七年的吳麗秋這麼說。從導師到主任,一路走來,她陪伴著安康社區的學童們成長,離開這個社區,又或是回到了原點。
在安康社區成長的孩子,外界長期認為這裡的孩童必然出現性格上的偏差。但吳麗秋認為,文化上的不利,讓父母在經濟上有困難,因此孩子自然無法贏在起跑點,但本質上,他們與其他的孩子並無不同。
「我不認為這些孩子資質比較差,他們只是缺乏照顧。」吳麗秋推著眼鏡,點出了安康社區的孩子們最需要的東西。家庭結構較一般社區複雜的安康社區,那些狹窄的樓梯與黑暗的走廊,藏匿了許多無法暴露在陽光下的故事。
有的孩子因為家中經濟困頓,父母便將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時常對孩子施加暴力,孩子的反抗,使他再度受到家暴。如此惡劣循環,因害怕而造成孩子身心萎縮、自閉與不積極的態度,不信任他人,最後導致偏差行為。
國小時期正值孩子的發育期間,學校老師卻發現有些孩子沒吃早餐就來上課,幾經詢問之下,才發現父母工作繁忙而疏於照顧。社工也提及,有自殺未遂的單親媽媽,因患有憂鬱症,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會對孩子惡言相向,根本無法給孩子適當的照顧。
無論是可能遭遇的家庭暴力、長期無人照顧的狀況。這些都是真正存在並威脅到孩子的問題。
吳麗秋表示,她看著許多安康社區的孩子長大,有位在成長期間長期受到家暴的孩子,為人母後,又將自己所受到的暴力複製在自己孩子身上。這些孩子的眼神時常充滿警戒,每雙眼睛的背後可能都有話想要說,但卻因為無法信任他人而將痛苦深埋心中。
在安康社區的孩子長大後能過正常生活的比率偏低。有些女生上國中就懷孕,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為了領生育補助金,不斷與人發生關係,生下孩子再領錢。這些孩子幼年時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顧,長大後重蹈覆轍,走上父母的歷程,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月光下的陪伴 孩子仍期待溫暖的太陽
學校與許多社會團體利用各種方案,希望能夠補足孩子們缺乏的照顧。社會局委外的愛鄰家庭服務中心,主要針對社會局轉介的低親職功能高風險家庭進行輔導,以兒童及青少年為輔導重點。他們負責安康社區,希望能讓孩子有更多元的未來,阻斷惡性循環,改善他們的生活。社工陳督導把服務中心的功能比喻為播種,他們希望能在孩子性格發展的初期,給他們好的養分,讓他們能夠脫離目前的社會階級。
社工表示,接受輔導的孩子知道自己環境不好,所以也會想要努力改變現狀。她提到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姊姊患有精神疾病,媽媽同時必須工作與照顧孩子,因此女孩便下定決心要成為護士,照顧姊姊分擔媽媽的負擔,最後也順利考上護理系。
但目前愛鄰協會的社工人數,無法負荷安康社區個案件數,平均每位社工須負責至少20件個案,使得輔導的家庭與孩子所受到的服務被稀釋,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
學校教育的部分,為了讓這些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與關懷,明道國小實施了「夜光班」的課輔活動,從放學後一直到晚上八點半,針對沒人可以照顧的孩子進行輔導。
然而這個由教育部和教育局分攤經費,由關懷與愛心組成的夜光班,推行時也發生了許多困難。「家長不來接,打家裡電話不是沒接電話就是停話中。」吳麗秋無奈表示,更有學生家長叫學童自行回家。雖然距離不到兩百公尺,但孩子的安全,誰來負責?為此,許多希望能夠繼續在夜光班的孩子,不得不被迫退出夜光班。
除了社會局委外的愛鄰家庭服務中心、基督教團體外,其實政大的慈青社也在安康社區深耕了八年,主要的工作即是陪伴這些在社區中,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
擔任安康社區九所學校慈青的總召集人,政大國貿系邱瑞穎同學表示,慈青每月舉辦一至兩次的大安康活動,即是針對社區小一到小六的學生所設計的團康或是上課,不過不論是陪他們畫畫,講故事,或是進一步邀請家長前來做三明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陪伴孩子。
但愛鄰家服中心人手不足的問題,以及夜光班遭遇的困難,也同樣發生在慈青這個以陪伴小朋友為宗旨的社會團體。邱總召也不諱言地說,其實所有活動都得事先通過家長這一關,有時家長就會以各種理由推託婉拒,如此一來,慈青的美意也就無門可入。
政大慈青在安康社區服務以來,面臨了許多轉變。一開始,他們希望服務行為偏差的國中生,但是青少年的性格逐漸定型,因此,他們選擇從小陪伴孩子。
當提及活動施行的狀況,他也難掩失望地說,因為人手不足,常常遭遇停擺。社員林逸凡同學也表示,這就是社會團體的問題,因為與小朋友相處的人來來去去,「也許對於這邊的孩子來說,有一個永遠的朋友勝於短暫的陪伴。」。
告別陰影 陽光來了嗎?
雖然安康社區的孩子,有扭轉自己人生的機會,但面臨到的許多困難,使得他們無法順利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懷。對於這樣的困境,愛鄰社區的陳督導說,政府應該想辦法增加社工的人數,使得孩子的輔導能夠更多元、更有品質;另外,社會團體對孩子們及家庭的輔導,也應以長期為目標,因為與居民建立關係和互信,需要很長的時間,社會團體的來來去去,使居民常需要面臨分離與服務的中斷,短時間的進駐,並不能真正深入問題核心,無法有效解決居民的困境。
陳督導也認為,安康社區的孩子在課業上的表現整體而言並不好,但外界不能只以課業上的表現為標的來評斷孩子們的好壞,應該盡量讓他們接觸到更多面向的知識技能,使他們發現自己的專長,從中得到成就感,並找到自己適合的路。才不致於在學業成就低落的情況下,誤了自己的人生。
社會局的社工也建議,社會團體應該直接進駐校園中,與學校合作,在孩子的上課時間進行輔導,才不致面臨家長不讓孩子參與活動的困境。
貧窮與不健全的家庭,為安康社區孩子的成長帶來許多困難,儘管目前許多社會團體與學校都致力於幫助這些孩子們,但這些資源仍然有限,且遇到許多施行上的困難,若要根本解決安康社區裡孩童的困難,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